线粒体DNA
相关性
瘢痕疙瘩
生物
遗传学
医学
皮肤病科
数学
基因
几何学
作者
Guo Yiyan,Zhou Taicheng,Gaiying Li,Xuan Luo,Wang Rui-qi,Ma Yiqun,Jiang Yan,Yang Tang
出处
期刊:Chinese Journal of Dermatology
[Hospital for Skin Diseases, Institute of Dermatology, Chinese Academy of Medical Sciences]
日期:2021-05-15
标识
DOI:10.35541/cjd.20201021
摘要
摘要: 【摘要】 目的 探讨线粒体DNA(mtDNA)控制区D环(D-loop)的突变与瘢痕疙瘩的相关性。方法 收集2016—2019年昆明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皮肤科门诊瘢痕疙瘩患者216例,提取患者外周血总DNA及25例患者的瘢痕疙瘩组织、瘢痕疙瘩旁正常组织的总DNA。以云南大学附属医院体检中心无瘢痕疙瘩的健康体检者299例外周血样本数据作为对照。对mtDNA D-loop区进行PCR扩增及Sanger测序,并与修正后的剑桥参考序列(rCRS)比对,获得每个样本的突变位点。根据Phylotree-mtDNA tree Build 17,对2组人群进行单倍型类群划分。比较瘢痕疙瘩组织、瘢痕疙瘩旁正常组织及自身外周血mtDNA的D-loop区突变。使用network 5.0软件制作中介网络图,采用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单倍型类群频率与瘢痕疙瘩发病的相关性,χ2、t及t′检验分析临床数据。结果 216例瘢痕疙瘩患者mtDNA可划分为10个单倍型类群:A、B、D、R9、G、M*、M7、M8、M9、N9,其中R9分布频率最高(21.3%,46/216),M9分布频率最低(0.9%,2/216)。瘢痕疙瘩患者的单倍型类群M7和N9的分布频率均显著低于对照人群(P = 0.040,OR = 0.248,95% CI:0.066 ~ 0.937;P = 0.048,OR = 0.191,95% CI:0.037 ~ 0.986)。中介网络图显示,瘢痕疙瘩患者和对照人群的单倍型类群M7具有不同的分布模式。单倍型类群M7患者的发病部位数比非M7患者少(P = 0.000 1),且发病年龄比非M7患者小(P = 0.045)。结论 单倍型类群M7与瘢痕疙瘩的发生具有相关性,可能是瘢痕疙瘩发生的潜在保护性因素。
科研通智能强力驱动
Strongly Powered by AbleSci AI