本硕士论文首先详细回顾了禽龙类的发现和研究历史,并对其地理和地史分布进行了总结。禽龙类化石几乎在全球各大陆广泛分布,它们繁盛于早白垩世,最早的记录可以追溯到侏罗纪。其灭绝时间也基本一致,并于早白垩世末期被鸭嘴龙超科所取代。
杨氏锦州龙(Jinzhousaurus yangi)是辽西下白垩统热河群发现的第一个大型禽龙类恐龙。化石发现于锦州义县白台沟,相当于义县组中部(123Ma)的湖相沉积中,保存了完整的头骨和大部分头后骨骼,前人仅对其头骨进行了研究。本文详细描述了杨氏锦州龙的头后骨骼,补充了头后骨骼所代表的属征,如胸骨具叉状突起,近端指骨宽大于长,且与掌骨长度之比较小等自近裔特征,并基于头后骨骼与已知的主要禽龙类进行了对比和讨论。
此外,本文还详细研究了另外一件发现于北票张家沟义县组下部尖山沟层(125Ma)新的禽龙类化石骨架(IVPP V13290),该标本几乎保存了所有骨骼,是热河生物群发现的为数不多的禽龙类化石之一,也是热河群中禽龙类已知最早的化石记录。该个体部分背椎椎体和椎弓未愈合,表明其尚未发育成熟,是一亚成年个体。论文对其进行了详细的形态学记述,依据前上颌骨横向膨大;无前上颌齿;鼻孔扩大;齿叶状且边缘具小齿;上颌齿外侧和齿骨齿内侧均具显著主脊;每齿槽具一枚替换齿; 以及肩胛骨与乌喙骨不愈合,耻骨不具封闭孔且耻骨杆长度约为坐骨长度一半等特征,明显属于禽龙类。在此基础上,重点与杨氏锦州龙进行了对比,因齿列少和叉状胸骨突不发育等特征与杨氏锦州龙明显不同。依据其齿列少(上、下颌均11枚),无坐骨封闭突,乌喙孔凹槽状且前背侧具垂直的脊等特有特征,建立一新属新种:中国东生龙(Dongshengosaurus sinensis gen. et sp. nov.)。
参照Norman(2004)对禽龙类的系统发育研究,本文依据头部及头后性状特征对杨氏锦州龙进行了初步分析,分析结果显示杨氏锦州龙是一类较为原始的禽龙类,与Zalmoxes robustus互为姐妹群。这一结果与Norman(2004)得到的结论差别较大,但与You et al.(2003)所做的禽龙类系统发育结果相似,也与本文对头后骨骼所做的大量的形态学对比相互吻合。